穩定幣的浪潮,正持續席卷全球。
一邊是美國特朗普簽署 "穩定幣天才法案",為行業注入強刺激;另一邊,香港《穩定幣條例》進入生效倒計時,8 月 1 日起將正式落地。相較於美國穩定幣在加密圈掀起的巨浪,香港的動作在加密領域雖僅算漣漪,卻在股票市場激起了罕見的劇烈反響。
條例落地前夕:市場熱炒與監管降溫的反差
5 月 21 日,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經立法會三讀通過。當時美國相關法案仍在參議院審議,香港這一 "搶跑" 操作引發市場熱議。從內容看,條例中的牌照製、100% 全額儲備、2500 萬港元實繳股本、反洗錢規則等,與國際主流監管框架並無二致,但市場反饋卻呈現 "冰火兩重天"。
加密市場對其態度偏悲觀。由於香港在加密領域影響力漸弱,且過往多次 "搶跑" 操作效果不及預期,業內普遍認為,即便監管框架不斷完善,在有限市場需求下,香港穩定幣最終或淪為美元穩定幣的附屬,僅能發揮窗口作用。
但在股票等其他市場,條例通過卻是重大利好。嗅覺敏銳的巨頭紛紛布局,傳統媒體與券商爭相報道,讓穩定幣徹底 "破圈"。關於穩定幣的內涵、應用場景、價值意義的討論持續發酵,甚至延伸至人民幣穩定幣的必要性辯論 —— 這個萬億級市場,仿佛已站在爆發前夜。
距離 8 月 1 日條例生效、牌照申請同步放開僅剩一周時,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卻發文《行穩致遠的穩定幣》,給市場潑了盆冷水。文中明確指出,穩定幣正陷入過度概念化與泡沫化,初期僅會批出數個牌照;同時提醒投資者保持冷靜,宣布將就監管及反洗錢指引征求意見,擬訂立更嚴謹規則以防範洗錢風險。
監管層主動降溫的背後,是香港穩定幣市場已然顯現的過熱跡象 —— 這一熱度,集中體現在股票市場。

股市狂熱:穩定幣成資本 "造富故事"
光明前景與初期發展階段的錯位,讓穩定幣成了資本市場的 "完美故事"。幾乎所有沾邊的股票都應聲暴漲,賺錢效應立竿見影:
國泰君安國際 6 月獲批虛擬資產全鏈條服務牌照後,6 月 25 日單日暴漲 198%,全年漲幅達 4.58 倍;
7 月 7 日金湧投資公告與 AnchorX 合作探索穩定幣應用,次日股價飆升 533.17%;

7 月 15 日中國三三傳媒宣布籌備申請穩定幣牌照,次日收盤漲 72.73%,年內累計漲幅高達 14.95 倍。
不僅新入局者受追捧,老牌概念股也集體起飛:歐科雲鏈、雲鋒金融、新火科技控股等年內漲幅均超 100%;就連 A 股數字人民幣概念股如恒寶股份、四方精創等,也迎來倍數上漲。
資本狂熱下,各類玩家蜂擁而至。據財新報道,已有五、六十家機構有意申請牌照,涵蓋內地央企、金融機構、互聯網巨頭等。其中既有想蹭熱點的 "概念玩家",也有圖謀分羹的金融機構,還有意在構建護城河的戰略巨頭。

牌照審批:嚴字當頭,沙盒參與者或占先機
與申請熱形成反差的是審批的審慎。香港金管局直言,多數申請者僅停留在概念階段,缺乏實際應用場景;少數有場景的,又欠缺技術能力與風控經驗。"為發行而發行" 的行為,正是監管層不願看到的,這也解釋了為何初期僅計劃批出個位數牌照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牌照申請或采取 "邀請製" 初篩。據財新消息,有意向的機構需先與金管局溝通,確認符合基本資質後才會收到申請表格,而非傳統的 "自行下載、統一提交" 模式。
從市場預期看,參與過穩定幣沙盒試點的機構勝算更大。去年 7 月,香港金管局啟動沙盒測試,京東幣鏈科技、圓幣創新科技、渣打聯合體(渣打 + 安擬集團 + 香港電信)等入選,目前已進入第二階段。盡管金管局強調 "沙盒參與不代表必然獲牌",但這些機構在應用場景測試與風控實踐中積累的經驗,無疑更貼合監管要求。

整體而言,香港審批核心看三點:技術實現能力、實際應用場景、風控水平(尤其反洗錢)。有廣泛跨境金融與支付基礎、風控體係完善的大企業更具優勢,中小企業成功率渺茫,更多是 "陪跑" 角色。
熱炒難退:多重因素支撐短期熱度
盡管金管局呼籲降溫,但市場的 FOMO(錯失恐懼)情緒短期內難逆轉,背後有三重推力:
其一,美港市場聯動效應。美國 "穩定幣天才法案" 通過後,市場狂熱不減,Circle 等頭部機構股價連創新高,疊加加密市場整體回暖與降息預期,美國穩定幣的熱度正傳導至香港。
其二,討論邊界持續擴展。初期市場僅聚焦港元穩定幣,如今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必要性成為新焦點。國家智庫、地方政府(如上海國資委)、券商等紛紛關注,不少觀點認為可先在香港試點離岸人民幣穩定幣,成熟後再延伸至境內自貿試驗區。若可行,不僅能破解香港 Web3 發展的 "通道受阻" 問題,長遠還可能影響現有金融體係。
其三,產業鏈利益驅動。穩定幣市場潛力巨大,且正形成完整產業鏈:
發行方中,零售主體可降低結算成本,支付主體可滲透數字資產市場;
即便僅為資本敘事,部分企業也有動力參與 —— 近期眾安在線、OSL 集團等超 5 家機構宣布大額配股融資,OSL 融資規模近 24 億港元;
虛擬資產交易平台、銀行托管方等也在積極布局,試圖分食行業紅利。
結語:行穩致遠者方能留存
短期看,穩定幣炒作或持續,圍繞牌照的競爭將日趨白熱化。但需警惕的是,作為初期產業,牌照的實際輻射範圍、業務需求可行性仍待驗證。加之 2500 萬港元實繳資本與每年超百萬的合規成本,若無強勁商業模式支撐,貿然申請恐得不償失。
正如餘偉文所言,"行穩致遠者終究是少數"。待牌照落地洗滌後,多數蹭熱點的企業或打回原型。對於緊盯股市的投資者而言,此刻更需保持理性與審慎。



下載
下載
下載
下載
喜歡
高興
鬼臉
嗬嗬
無聊
傷心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