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政策紅利落地:香港第二份數字資產宣言劃重點
2025 年 6 月,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即將發布《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(第二版)》,繼 2022 年首份政策文件後,再次以三大戰略方向錨定全球數字金融競爭製高點:
傳統金融與數字資產深度融合
打通銀行、保險等傳統機構與區塊鏈技術的合規通道,允許持牌金融機構開展數字資產托管、交易清算等服務。截至目前,香港已有 10 家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獲發牌照,8 家處於申請流程中,2024 年本地銀行數字資產交易總額達 172 億港元,托管規模突破 51 億港元。
實體經濟場景化落地加速
重點推動穩定幣在貿易結算、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,《穩定幣條例》已於立法會通過,8 月 1 日生效後將要求發行人以法幣錨定(如港元、美元),並納入金管局監管框架。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已達 2400 億美元,年交易量超 20 萬億美元,香港此舉將直接對接跨境支付、大宗商品交易等高頻場景。
監管沙盒與創新激勵雙驅動
推出 “數字資產創新試點計劃”,允許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支付係統中測試區塊鏈技術,同時對符合條件的數字資產項目提供稅務優惠。政策明確提出 “以監管包容推動技術落地”,與英國、美國等國形成全球監管共識。
二、市場提前躁動:資本搶籌三類核心標的
政策預期催化下,港股與 A 股數字資產板塊已現爆發行情:
連連數字(港股) 盤中飆漲 80%,收漲 64.27%,其旗下支付平台已接入香港多家持牌交易所;
OSL 集團 作為香港頭部合規交易平台,近一周漲幅達 41.21%;
A 股數字貨幣板塊 朗新集團、雄帝科技連續 20% 漲停,四方精創、廣電運通等龍頭獲機構大宗交易溢價成交。
國金證券研報指出,三類企業將直接受益:
數字資產基礎設施服務商:為交易所、銀行提供區塊鏈底層技術支持;
穩定幣生態合作方:承擔儲備金托管、法幣兌換通道的持牌金融機構;
場景應用開發商:布局跨境支付、供應鏈金融等實體場景的技術企業。
三、深度解析三大 A 股龍頭投資邏輯
1. 廣電運通:數字貨幣硬件生態的隱形壁壘
核心優勢:深耕金融智能終端 20 年,擁有數字貨幣全場景硬件布局 —— 支持數字人民幣的智能貨櫃超 20 萬台,ATM 兌換設備市占率全國第一。其數字錢包終端已與香港彙豐、渣打等銀行開展聯調測試,直接受益於香港 “數字資產基礎設施升級計劃”。
財務表現:2025 年一季度數字業務營收占比達 35%,同比增速超 60%,研發投入聚焦區塊鏈安全芯片,專利申請量連續三年居行業前三。
2. 四方精創:跨境支付係統的核心建造者
技術壁壘:作為央行數字貨幣係統架構設計參與者,其開發的跨境支付係統已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運行,支持港幣 - 人民幣穩定幣跨鏈結算。香港金管局公開文件顯示,四方精創正參與 “多幣種穩定幣清算網絡” 試點,技術兼容性直接匹配香港政策需求。
市場預期:2025 年一季度研發投入占營收 22%,遠超行業平均水平,機構預測其香港業務收入占比有望從 15% 提升至 30%。
3. 數字認證龍頭:錢包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
稀缺價值:以 “終端安全 + 區塊鏈加密” 雙賽道構建護城河,數字錢包專利申請量連續三年行業前三,為香港持牌交易所提供冷錢包托管、身份認證解決方案。《穩定幣條例》要求發行人實施 “多層安全審計”,其加密技術成為剛需。
訂單爆發:近期中標香港虛擬資產托管係統項目,合同金額占 2024 年營收的 18%,業務觸角從內地延伸至國際合規市場。
四、全球視野:香港如何重塑數字金融格局?
對比美國《GENIUS 法案》、英國穩定幣監管提案,香港政策呈現三大差異化優勢:
監管框架完整性:同步落地《穩定幣條例》與交易平台發牌製度,形成 “發行 - 交易 - 托管” 全鏈條監管;
實體經濟綁定度:明確要求數字資產服務於貿易、跨境支付等場景,避免 “脫實向虛”;
地緣輻射力:依托粵港澳大灣區,成為連接內地與全球數字資產市場的樞紐。
業內預測,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,香港數字資產市場規模有望在 2026 年突破萬億港元,相關標的估值或迎來 300% 增長空間。投資者可重點關注具備 “合規資質 + 技術壁壘 + 場景落地” 三重優勢的企業,把握這一曆史性政策窗口。